只是想在台大騎車兜風減肥,意外的發現了一座早期木造建築,這就是與磯小屋偶然邂逅的開始。
台大校園新生南路入口的羅斯福路上,有很多U-bike可以租借。
十月的天氣依舊炎熱,看到水車頓時覺得清涼不少
往農場旁邊的小路,四周都是田園風光,彷彿在鄉間騎著腳踏車般。看到一間木造屋,立馬停車下來察看XD。
刊版上寫著,這間是台北帝國大學前身「高等農林學校」的作業室,建於西元1925年,比台大建校的歷史更為悠久,目前已經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
「磯小屋」其實就是蓬來米的發源地,戶外展區設有水稻種植槽與雜糧區。
雜糧區種植玉米和高梁,套上紙袋的是作為品種雜交用,怕花粉被污染;套網袋的是種子的收集,種子掉落後才不會掉到地上。這些種子可不是拿來吃的,是要作研究用途的喔
建材木料以台灣杉為主,也有使用檜木,牆面上外覆著魚鱗板。
進入後有簡介可以索取
早期農村所使用的風鼓車~將稻穀放入後,可以將莖、葉、蟲、塵土或稻穀空殼等雜物去除。
作業室中展示了許多台北帝大至美援時期的農學研究器物,包含各種農作物性狀檢測儀器、化學分析器具、度量衡儀器、顯微鏡、機械式計算器、文書用具、作物標本等,總數近200件。
一些磯永吉先生的黑白照片、早期的文件等。
稻米歷史展示區中,有一些稻米品種,像是台中秈(俗稱在來米)10號、台農67號、台梗9號...
我們平常吃的米大概可分為秈米、粳米、糯米三種。
接著進入稻禾電影院&實驗室情境展示區,必須換穿拖鞋入內。
閣樓沒有開放參觀,就算有我也不敢爬~"~上頭擺著一些平常用不到的儀器。
志工阿姨看到我們來參觀,馬上幫我們準備電影,真是貼心阿,於是看了異人的足跡—磯永吉這段。
綠色一個一個抽屜的櫃子是早期的種子櫃,裡面放著很多瓶裝的種子。
早期的台灣人吃的都是在來米,對於日本人來說吃的很不習慣。1886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的磯永吉,1912年來台後,擔任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技師,1915年在台中廳農事試驗場擔任米質改良農務技師,指導及監督台中州內的農業。任內指導末永仁進行在來稻改良與日本稻改良的研究,日後末永仁因為育成「台中65號」,開啟了台灣蓬來米的新時代。磯永吉為台灣農業奉獻畢生心力,被尊稱為「台灣蓬萊米之父」。
剛才外面水稻種植槽中看到的水稻,就是末永仁培育而成的台中65號唷。
連看都沒看過的早期計算機@@"
光學顯微鏡、酒精噴燈、彩色糯米、黑糯米、紅糯米、巨胚米種子..等。
當年的古早傢俱,保存的相當完整,桌上放有打字機和檯燈。
有時只是隨意走走,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磯永吉小屋.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
每星期三、六、日上午09:30—12:00/下午14:00—16:30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試驗農場內
02-3366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