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5
在下著小雨的十月中旬,我終於再次踏上好久不曾來到的淡水~
淡水給大多數人的印象,應該就是美麗的夕陽~熱鬧的老街~浪漫的海邊。。。。。
可惜我不是個浪漫的人,所以今天就來個砲台之旅吧
滬尾砲台是1885年清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清光緒十二年(1886)
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製造,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
砲台坐北朝南,為一座隱蔽性的暗砲台,北門鎖鑰是劉銘傳所親題的~
(本文中有關滬尾砲台等相關資料均出自折頁)
建造完成後,並由炮廠派火砲專家前來勘驗,光緒十五年(1889)大砲安裝完後
實際並未參與戰事,所以建築部分至今保存相當完整~
木頭的門可以這麼完整的保存到現在,真是不簡單阿
牆內設有甬道,分隔成彈藥室及兵房,亦可供士兵連繫往來之用
砲座以鐵水泥修築,砲台有兩座砲座,主砲座設12吋阿姆斯壯後膛砲及8吋克魯柏後膛砲各一尊
砲座集中於面海的兩面,最大的砲設置於轉角,用360度迴轉的全圓磨心砲架,方位涵蓋整個淡水河口
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在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處海口趕造十座新式砲台
其中滬尾有2座一為北門鎖鑰,另一為保固東瀛但已經不見了
這些是通風口
滬尾砲台因位於高處,四周有土垣及樹林的遮蔽,讓人不易發現它的位置
易守難攻,十分利於防禦,所以才會稱為暗砲台~
廣場原為操兵演練的地方
甬道裡陳列了很多古老的照片
這是淡水老街以前的面貌呢
滬尾砲台在台灣光復後,由國軍駐防,民國74年指定為第二級古蹟
看著這些僅存的建築,也讓我想到當時清法戰爭的慘烈
清軍當時棄守基隆退至台北,法軍在滬尾搶灘登陸被英勇清軍所擊退,最後仍被逼回艦上
也算是一個難得的勝利,歷史真是不勝噓唏啊
- Dec 22 Thu 2011 18:06
滬尾砲台在淡水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