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華區公所官網的古蹟導覽中,看到了一個已經被規劃成糖廍文化園區的台糖台北倉庫,仍然延續著關於糖的記憶。
有關糖廠過去已在不同的地方參觀過,而在此對我而言就是不需太遠的車程吧@@"
依稀記得小時候在外婆家附近種植了很多甘蔗田,只要有火車經過,小朋友都很興奮地向前去追追火車,火車運載著滿滿的甘蔗,明明知道是追不到的,卻還是很雀躍。
記憶是如此奇妙,一件物品、一道食物或者一個人,令人想起當時的輪廓,這些都是陪伴我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呢。
捷運龍山寺二號出口出站,往艋舺服飾商圈的方向走,到大理街時可以看到糖廍文化園區的指標。
不知道是不是假日的關係,大理街是一條很安靜的街道,路旁還有導覽圖。
天氣實在太炎熱了,造就空無一人的糖廍公園XD
走到門口了,假日有開放呢~
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資料上寫著,大理街一帶舊稱下崁庄,清代楊埤於此設置糖廍,以牛隻拖動石造磨礅壓榨甘蔗,煮汁為糖。而台北糖廠是西元1909年由日本人木下新三郎所興建的製糖工廠,最先是叫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後來才改名為台北糖廠。
目前糖廠保有三座倉庫,古蹟本體是紅磚所疊砌的,拱門、梯形柱和大跨距架構是主要的特色。
沒想到台北也可以看到五分車,園區A倉前的五分車來自彰化溪湖糖廠與台南佳里糖廠,曾身負糖廠運輸的功能。其實台北製糖所本身因鄰近萬華火車站,所生產糖成品是由縱貫鐵路與支線直接以七分車載運前往基隆港,而五分車軌道只使用在甘蔗原物料以輕便車(即手推台車)運送進來。
記得在好多地方都看過五分車,那一天等我有空,我再來一個個找出來,寫一篇五分車大集合好了XD
看來今天應該可以得到很多有關糖的知識吧~
C倉上面有個牌子上寫著,明華園文物展辦理展示更換,從5月29日到7月31日暫時閉館不對外開放@@"
現在要在假日找到沒人的景點實在太難得了,雖然天氣熱到我整身爆汗~"~
進門後可以看到販賣部,不過賣的東西好少,但有摺頁可以免費索取。
加上影片的解說可以讓人更加的認識關於糖
糖倉是現代化糖廠的遺跡,但在糖倉之前,附近曾有更古老的糖廍製糖。
古糖廍是由圓椎型的棚屋(壓榨甘蔗的地方)及熬糖屋(煮糖的地方)兩部分構成,古糖廍曾經不僅是地方上的特殊景觀,也是生活與經濟產業的重心。
古代製糖三步驟為:採蔗、榨汁、煮糖
在注音軟體找不到這個字耶@@~
古早時代在此種蔗的紀錄~讓人就算沒有在過去生活過也能融入那種奇景中的奇妙感覺。
桌上有舊照片~
一旁解說著從整地開始一直到種蔗所需的肥料和人工的成本相當的驚人@@~而農民的勞動所得和付出完全不成比例~"~
還有一些有關五分車、牛車和手押台車等的介紹。
過去的製糖三步驟已經演變現今的多步驟,時代在進步啊~
蔗渣糖度蒸煮器,用於檢測壓榨後的蔗渣還殘留多少糖度。
如果還能有解說員那就太棒了
在大理街社區再造運動的爭取下,僅存的三間倉庫現在已經是台北市第106號市定古蹟了。
這就是小時候我看到的火車載甘蔗耶
好可愛的黏土模型喔
甘蔗製成的糖有很多種,市面上常見的有黑糖、紅糖、黃糖、白糖、冰糖,每種都有不一樣的純度和甜度。甜度高的,純度較低。
甘蔗總是頭比較甜尾比較淡,比喻有得必有失。
甘蔗渣無法咀嚼出蔗汁,比喻一個人沒才學沒內涵。
而甘蔗都是一節一節才好入口,把整隻拿來啃就是做事沒分寸或目中無人@@"
一些糖廠的早期紀錄影片
戶外也種植了各種的甘蔗呢
總覺得這裡是個親子同遊和增長知識的好地方
儘管知道現在糖吃太多對於健康的某些影響,但仍覺得是個很安慰人的食物,生活偶爾需要糖的調味呢。
台糖台北倉庫(糖廍文化園區)
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132之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