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懷舊之旅包括有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李臨秋故居、陳天來故居、千秋街店鋪和李春生紀念教堂等。幾個地方都只是在西寧北路和貴德街,可以輕鬆地走訪各個景點。
從捷運北門站3號出口出站,沿著西寧北路走,開始了今天的小旅行。
首先到了有4層樓的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旁邊紅磚建築的是納豆劇場表演廳,相當的有古意。
納豆劇場原為周氏進春茶行製茶工廠遺址,並於2007年登錄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林柳新的夫人林錦華女士將此處街屋所捐贈,興建成為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為了紀念林柳新先生在留日期間以賣納豆轉取學費,故劇場取名為納豆。
進入後到櫃檯買票,大人80元、小孩50元,1樓也是紀念品店,所看到的偶戲都可以購買。
4月份在納豆劇場演出的布袋戲歌唱劇 水手 刊版~
前方有一個捐贈鑼,敲一次10元做為對博物館的贊助,旁邊還有紀念戳章可以蓋。
大稻埕的老鼠娶新娘布偶~台原偶戲團的戲碼之一
偶戲們服裝華麗、表情生動,也喚起了我很久以前曾看過懷舊時代深層藝術季展,所看到布袋戲偶的回憶。
牆上的是日治時代台北的大稻埕~鄧南光所拍攝,相當的有味道。
戲偶工坊~是雕刻偶戲、製作帽子與戲服的地方。
特展櫥窗~線緣:傀儡戲。傀儡戲(提線木偶戲或懸絲傀儡),是世界最古老的表演藝術之一,東西方兩千年前都已經開始有演出,目前世界各地都還可以找的到提線木偶戲。
親身體驗玩提線木偶還是第一次,看著布偶隨著拉線而擺動還真有趣XD。
走到了2樓是亭仔腳下看布袋戲展,在沒有電視的時代,布袋戲變成為很重要的娛樂。台北布袋戲團以前集中在艋舺與大稻埕,新莊也是發展的重要地方,現在大部分的戲籠已經搬到其他地區了。
木箱上寫著台北新宛然,是早期布袋戲的文物,以前都會堆積出現在後台。
由賽亞婷為各位看倌帶來的精彩布袋戲表演,呵呵呵~自己愛怎麼演就怎麼演,很好玩呢~
木偶雕刻家的介紹和作品
從1950到1980年代台北主要的布袋戲團都集中在大稻埕的涼州街,上方是涼州街最後戲館的招牌~
清末民初泉州偶戲戲服刺繡行業~
印尼哇揚布袋戲,樂師與偶師坐在舞台後方演出,而非站著。戲偶平時存放於木箱中,並在表演前於竹竿上整理排列以便出場。
中國單人偶戲~
台下觀眾們看布袋戲表演的表情~
歐洲布袋戲展~
歐洲布袋戲的歷史悠久,11世紀就已經是流行的表演藝術了,果然和本土的很不一樣XD。
郵輪上的布袋戲舞台明信片
19世紀的布袋戲拼圖
1963年法國小朋友在巴黎杜樂麗宮公園看布袋戲,表情真是開心、專注又興奮。
可愛的1950年代波蘭布袋戲偶
同樓層的閩南小丑戲偶文物特展,醜容院>"<
各種服務項肯定可以變得很醜@@"
根本是搞笑+作怪的理容院嘛~
個人專屬的醜容區~"~
增痘丸、清不掉鬍渣水、膚質破壞霜。。。各種稀奇古怪的保養品都有>"<
閩南布袋戲最具代表性的丑角~
走上3樓看到一個中國皮影戲的小特展~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是利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戲劇,有電影始祖之美譽。
各種皮影人
透過光線的影子DIY,看的出來我現在玩的這隻是印尼鴨子嗎@@"
剛才在1樓也有看到的傀儡戲~
金光布袋戲~發展於1949年到1980年,是正港的本土偶戲。
金光化是戲偶頭的粉飾,使用螢光亮漆畫上眉毛、眼影、腮紅,讓戲偶在特殊黑燈管下有著螢光效果,在舞台上顯得更神秘詭譎。
泛黃的報紙上印著,大家爭先恐後要看史艷文@@"。史艷文的死對頭藏鏡人其實是他的雙胞胎兄弟阿~"~
布袋戲是一種音樂劇,因此音樂相當重要,這些都已經是少見的古董了。
又有舞台可以自己演,今天不管走到哪都有可以表演的舞台XD。
古董電視旁的是小型的演出劇場
4樓是戲偶人生特展~
賴泳廷先生是台灣現今少數的木偶雕刻師,並擔任台原偶戲團布袋戲演出,所創作的戲偶相當多。
體驗到親自表演戲偶的樂趣,也參觀到來自不同國家的掌中戲偶,是此行最大的的收穫。
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台北市103西寧北路79號 (02)2556-8909
接著到了西寧北路86巷4號的李臨秋故居。
李臨秋是出生於台北的流行音樂作詞者,最有名的作品是在25歲所寫下的望春風。
故居僅接受團體參訪,人數達10-20人,可電話聯絡(02)2586-5985 李修鑑
走到了貴德街73號的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是早期大稻埕最繁華的地帶之一,陳天來年輕時從事製茶葉經營有成,將茶葉由大稻埕碼頭輸出到整個南洋市場。退休後請建築師傅興建豪華宅邸,整座建築採中、西式折衷的巴洛克建築,便是今天所見的陳天來故居。
建築較具現代感,也展現出華麗又高貴的氣勢。
貴德街44號的李春生教堂,是座相當有特色的建築。被稱為台灣茶葉之父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不少的貢獻,因本身是基督徒,由後代捐贈的李春生教堂,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
位於貴德街51、53號的千秋街店屋,建立於清治、日治交替的年代,是一處古蹟建築。貴德街在清朝時期分為兩條街,北段的建昌街,南段的千秋街,古蹟所在處即為南段的春秋街。
大稻埕在1860年代以茶葉出口最為發達,而千秋街店屋,正是當年的茶葉加工店。簡單的磚造街屋,有著濃濃的古早味。
後來穿過小巷到了迪化街商圈,街道上人潮洶湧,又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了。